就像现在教师奇缺一样,这是要时间积累的,不是玩游戏,点一下鼠标,就自动生产出来的工具人。
原有的棒国医生,可都是为有钱、有权的人服务的,普通的贱民,管他去死,都不够草药钱的。
怎么办?赤旗的理念,就不可能让汪鹏无视这个问题,人吃五谷杂粮,生病是必然的。
只能继续挖掘自身的潜力,建立大型的草药基地,组建相对专业的药材加工厂。
大批三脚猫的医学生,手捧着书籍边学边上岗。
赤脚医生们捧着汪鹏从现代搞来的,被净化过的1969版赤脚医生手册,有的还要查着字典才能看懂,就这样也只能应急和勉强应付。
一旦真遇到不可抗拒的大疫情,这脆弱的平衡就会被彻底击垮。
按照资料显示,崇祯年间的大鼠疫,是崇祯六年(1633年)最早从山西开始爆发,一下子就席卷了山西全境。
《古今图书集成》:垣曲、阳城、沁水大疫,道殣相望。高平、辽州、大疫,死者甚多。
在很短的时间内,这场被称为“探头瘟”的瘟疫就扩散到陕西、京城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
并进一步演变成席卷南京、浙江等地的特大瘟疫,是明朝万历年间大瘟疫后的又一次特大瘟疫。
首发网址
据记载,一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,这场瘟疫都仍然在继续,最后在天津爆发,达到最高潮。
《明史》:一人染疾,传及阖家,两月丧亡。
《阳武县志》:瘟疫大作,死者十九,灭绝者无数。
这场瘟疫被称之为“探头瘟”。
所谓“探头瘟”又称为探头病,最早出自天津民众话语。
是说一人若染上这种疾病,死亡率极高,还很容易传染,导致亲友不敢来吊丧,生怕一探头吊丧就会被传染死亡。
京师和天津地区疫情十分惨烈,《明史纪事本末》:……京营兵疫,其精锐又太监选去,登陴羸弱五六万人,内阉数千人,守陴不充。
连守城的人都没了,还怎么搞?李自成居然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进了城,最悲哀的是流寇进城后,居然还杀了不少正在竭力救人的医生。
有人会说流寇流贼是官方的说法,应该称其为起义军。
汪鹏绝不能接受一帮兵痞子,仗着会点军阵之术,裹挟百姓烧杀抢掠,只知道破坏,不知道建设的渣滓,也配用起义军这个词?
狂欢的流寇们骤然发现,这特么是一座瘟疫之城,偌大的京城,连叫花子都死绝了。
一巷百余家,无一家仅免,一门数十口,无一仅存者
不用他们来肆虐,估计这个京畿之地都快要变成鬼域了。
立马屁滚尿流的撤离,一路又把疫情带走。一路死伤狼藉,大军已经处于崩溃的阶段。
像开了挂一样,建奴的地盘,当时居然是疫情最轻的地方。
后世分析,建奴马多,而老鼠极其厌恶马的气味,真是无语!
等人快死绝了,凑巧吴三桂又投降了,黄台吉欣欣然的入了关。
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疫情进一步扩大,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春天开始转化为肺鼠疫。
夏燮《明通鉴》记载“京师大疫,死者无算”。
《崇祯实录》则记载“京师大疫,死亡日以万计”,“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。死亡枕藉,十室九空,甚至户丁尽绝,无人收敛者”,
甚至已经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。
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大瘟疫,成为了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
这特么才是大明坚持不住的真相!
同时这也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!很多书上都在强调这样那样的谋略,和战术战法,其实都是狗屁。
相对于陈圆圆有没有被流贼给上过,这些龌龊的事,百万人的死伤原因无人在意。
大疫之下,什么都是浮云,你就全部拿着ak、rpg都没用,这是急性的鼠疫,上午还好好的人,吃完中饭就吐血而亡。
你跟我说,拿着现代武器就能打天下,闹呢?
所以汪鹏没有急着入关,没有急着在大明攻城掠地,没用的,人死光了,要这些城池和地皮有什么用?
时间紧、任务重,早在黑风寨时,汪鹏和士安大叔就制定过“青耕计划”
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。
其上多松,多美梓,其阳多丹雘,多金,其兽多豹、虎。
有鸟焉,其状如鹊,青身白喙白目白尾,名曰青耕,可以御疫,其鸣自叫。
翻译过来就是:堇理山有一种禽鸟,形状像一般的喜鹊,却是青色的身子白色的嘴巴,白色的眼睛白色的尾巴,名称是“青耕”人它可以辟瘟疫。
随着地盘的扩大,更多的人手和资源投入进去,这个计划也越来越庞大。
从今年开始,无数的特勤在大明各地寻访医师,任何一个行业,功成名就的都是哪两成的精英。
剩下来八成的都是普通的人,大部分医生,都是家传的医术,不为良相即为良医,也是很多科考无望的读书人很无奈的选择。
这部分人,就是汪鹏的目标群体。
这一次大手笔的投入人力、资金、物资,在大明各地建立医馆,再以医馆为基地,吸纳不得志的医生群体。
除了在金钱和待遇上吸引他们,更多的是大量的医学书籍,和新颖的医疗器械。
只要进入这个团队,这些医生就会深深被吸引住,从中再挑选出真正具有医者仁心的人,统一培训,掌握防疫治疫的本领。
还有三年的准备时间,汪鹏希望手里的医护人员越多越好,多一个人才,就意味着成百上千条性命。
为此,他不惜成本。
有人会说,你怎么不去通知大明朝廷做准备?
呵呵!对顽固的封建势力来说,一天没有死到临头,他们都不会相信。
建奴入关算不算大事?够不够震动国本?
《明熹宗实录》,有毛文龙关于此事的十四次上疏提醒。
如果说天启帝还算清醒,到了崇祯元年,毛文龙反复在塘报奏疏中提醒的次数更是高达惊人的六次。
到了崇祯二年也就是历史上,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掉的那一年,又提醒了两次。
崇祯帝信了吗?满堂朝臣信了吗?
所以如果现在辽国公府派人去告诉皇帝,三年后山西开始大疫,肆虐十年、要死几千万人啊……
你猜崇祯帝会怎么想?
满堂朝臣会怎么想?
不言而喻!